發布時間:
2025
-
08
-
09
責任編輯:
雅然文化
從席地而坐到明式風華我國傳統家具源遠流長,其歷史可上溯至距今三千七百年前的殷商時代。傳統家具的發展演變,深刻映射著華夏民族生活起居方式的變遷:自商周到秦漢席地而坐的矮型家具,從魏晉到隋唐的低矮與高型家具并存,再到北宋垂足高坐成為主流,再經幾百年的凝練與升華,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傳統家具藝術的璀璨巔峰。席地而坐 矮器時代商周至秦漢(公元前17世紀初-公元220年)自穴居時代開始,人們就將茅草、獸皮、樹樁、石塊等物品作為日常用具,它們是傳統家具的雛形。進入奴隸社會后,家具開始發展。殷商是青銅器的鼎盛時代。俎是商周時代的一種禮器,是幾、案、桌等家具的雛形。商代 石俎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此外,還有簋、簠、豆等銅器,與很多傳統家具均有淵源。商 獸面紋簋 故宮博物院藏春秋 蟠螭紋簠蓋 故宮博物院藏戰國時期,手工業發達,冶鐵、髹漆工藝的進步帶動了家具的發展,并且出現了“梓匠”,即木匠最具代表性的梓匠是魯班,其工藝實踐被后世編撰成《魯班經》傳世。《魯班經匠家鏡》書影春秋戰國時期已存在憑幾、案、床、屏風、衣架等家具,出現了最早的榫卯。秦漢時期,國家統一,矮型家具進入一個大發展,尤其是床榻,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家具。雙屏風榻 山東安邱漢畫臨摹漢代的床榻并非僅限睡眠之用,聚餐會友、辦公議事等活動都在床和榻上進行,可以說是當時人們日常起居的中心。高低并存 過渡時代魏晉至隋唐五代(220-960)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,是我國家具由低型向高型發展的轉變時期。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,各民族間的碰撞和融合帶來了椅、凳、墩等高型家具,這些家具的實用性,使得人們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發生改變。胡床與筌蹄胡床,就是最早的交杌;形似束腰長鼓的筌蹄,則是鼓墩的前身。供人依靠的憑幾,此時也被結合到椅中,我國最早可見的椅子形象就來自敦煌285窟西魏壁畫。《北齊校書圖》中的胡床受佛道兩家文化的影響,蓮花、卷草、火焰...